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学院新闻

江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成功举办“江南讲坛”第一百二十一讲

  发布日期:2025-04-24  来源:外国语学院   编辑:文:刘欣民 图:王如莺 审核:谢竞贤

为进一步拓展研究生学术视野,由江南大学研究生院主办、江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的“江南讲坛”第一百二十一讲于2025423日下午在文科楼锦州厅举行。南京工业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院长,扬州大学博士生导师,陈世华教授应邀做了《AI赋能时代的外语学习与外语教学》的主题讲座。外国语学院副院长谢竞贤,日语系主任崔明姬、英语系主任杨勇等出席,论坛由副院长谢竞贤主持。外国语学院部分教师和研究生聆听了本次讲座。

讲座伊始,陈世华教授从学科定位、社会需求、人才培养等多个维度,深入分析了外语专业的现状与未来。他指出,传统单一的语言技能培养模式已难以适应社会需求,AI技术深刻改变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外语专业必须打破“工具性学科”的局限,在保持语言学习本质的同时,不仅需要主动拥抱智能技术带来的可能性,还应防范人工智能带来的伦理、诚信和法律问题。

陈世华教授表示,在人工智能时代下,单纯的技术翻译几乎已不需要人工,但在文学翻译方面,人工智能无法把握其中细腻的情感,不断“喂养”之后的人工智能何去何从值得思考。学院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驾驭AI而非被AI驾驭"的主体意识,使技术真正成为拓展语言能力的助力而非威胁,AI时代文科生应努力成为跨学科发展的“英雄”、人机互动的“帮手”和内容创作的“灵魂画师”。

人工智能时代,培养什么样的外语人才是亟待回答的问题。陈世华教授认为,学校应培养具有数字战略识别、数据驱动决策、人机高度协同、数字伦理识别与防控、终生学习与适应快速变化等技能的人才。在课程内容上,应设置创新思维、问题解决、批判性思维等高阶思维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问题求解能力、决策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创新竞赛等。社交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要将自我意识、自我管理、社会意识、人际关系技巧等社交能力要素融入课程,以人文关怀和价值引导塑造学生积极情感与社会责任感的教育目标。

在问答环节,现场师生围绕“AI是否会取代教师”、“AI时代下教师的角色”等问题展开讨论。陈世华教授回应称,教师的职责将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设计者”,需更注重引导学生评估AI输出、培养人文思辨能力。“AI只能替代部分的教学实践,但无法替代情感等人文内容。”

最后,日语系主任崔明姬对会议进行了总结,并再次表达了对陈世华教授的感谢。她提出语言背后的文化逻辑和情感共鸣,是AI短期内难以替代的,我们应警惕AI对思维能力带来的惰性。外语教育必须从“工具导向”转向“能力导向”,重点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学科融合能力。

外国语学院副院长谢竞贤介绍主讲嘉宾

陈世华教授作讲座

讲座现场

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管理处
校内备案号:JW备170154

地址:江苏省无锡市蠡湖大道1800号

邮编:214122

联系电话:0510-85911645

服务邮箱:wgyxy@jiangnan.edu.cn

  • 学院微信

  • 微信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