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学院新闻

“第九届全国外语教学与研究中青年学者论坛”在江南大学成功举办

  发布日期:2025-04-20  来源:外国语学院   编辑:文/图:王婷 王莉莉 审核:方文开

2025年4月19-20日,以“人工智能赋能外语学科创新发展”为主题的“第九届全国外语教学与研究中青年学者论坛”在江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成功举办。此次论坛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外语教学与研究》编辑部、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主办,江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协办。

江南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李旸出席会议并致辞,《外语教学与研究》主编王文斌、《外国语》主编束定芳、《现代外语》主编冉永平、《中国翻译》主编杨平、江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李荣华,以及来自浙江大学、南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重庆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国内外36所高校的14位专家学者和近100位中青年学者,齐聚太湖之滨,围绕外语教学与研究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

开幕式:凝聚共识 共话未来

李旸书记首先致辞,对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江南大学及外国语学院发展的专家和学者表示了欢迎和感谢,她强调,在人工智能深度赋能教育的新时代背景下,外语学科建设既要坚守人文内核,又要主动拥抱技术革新,并对本次会议的学术影响寄予期许。王文斌教授在致辞中指出,面对日新月异的技术变革,中青年学者肩负重要使命,应深入反思、挖掘外语教学与研究可持续性发展路径,培养兼具人文底蕴与数字素养的复合型人才。论坛开幕式由江南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方文开教授主持。

主旨报告:前沿引领 智慧碰撞

八场主旨报告构建起跨学科对话平台。上海外国语大学束定芳教授创新性提出“语言临近性”理论模型,为认知语言学开辟新视角;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冉永平教授系统阐释学术研究的问题意识构建方法论,强调“真问题须扎根学科本源”;北京外国语大学张晓鹏教授基于ChatGPT的历时研究揭示智能技术对二语习得的影响机制;北京外国语大学许家金教授阐述“双核驱动“”外语教学法,构建人机协同教学新模式;首都师范大学焦丹教授分析了“萃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研究文化翻译”的路径与方法;南开大学李民教授介绍了“外语教育学的新理念、新范式、新体系”;上海交通大学庞双子教授考察了翻译对于原创的多语体历时影响;江南大学顾琦一教授讨论了“AI是否会改变语言学习路径”,强调人文导向的不可替代性。这些报告既彰显基础研究的理论深度,又凸显技术赋能的实践创新,精彩纷呈。

专题研讨:多维探索 纵深推进

论坛设置涵盖“AI与外语教育的深度融合”“AI时代外语教师的专业素养”“AI与翻译研究”等多个分议题,采用工作坊研讨模式。学者们就生成式AI在外语测评中的应用边界、多模态语料库建设标准、虚拟教研共同体构建等前沿课题展开深度研讨,研究结果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现场学术气氛热烈。

主编对话:学术导航 薪火相传

期刊主编座谈会成为青年学者关注的焦点。王文斌教授、束定芳教授、冉永平教授、杨平教授、张晓鹏教授等多位国内顶级期刊主编团现场把脉学术论文写作与投稿。主编们建议青年学者关注“一带一路”语言服务、应急语言能力建设、语言智能伦理等新兴领域,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范式。参会的中青年学者代表们与期刊主编积极互动,讨论热烈,现场氛围轻松充满学术活力。

闭幕展望:智启未来 任重道远

北京外国语大学郭洁教授主持了本次论坛的闭幕式。北京外国语大学何伟教授在闭幕致辞中提出“三个融合”发展路径:人文精神与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理论创新与实践转化的精准契合、本土经验与国际视野的辩证统一。与会专家达成共识:人工智能不是取代而是拓展外语学科的可能性,需在技术应用中始终坚守人文价值引领。

此次论坛为我国外语教学领域的中青年学者搭建了高规格学术交流平台,为中青年学者锤炼学术素养、激荡思想火花、展现创新成果提供了宝贵契机。论坛成果将深度融入与会学者的后续研究与实践,为我国外语教育的创新发展注入持久动力,共同谱写新时代外语学科建设的璀璨华章。

江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将以此次论坛为新起点,在AI时代外语教育变革大潮中紧跟时代,持续推进学科内涵式发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AI赋能的外语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多维发力、系统布局,全面提升学科国际竞争力与学术影响力,为培养具有全球胜任力的卓越人才贡献江南智慧。


与会代表合影

李旸致辞

王文斌讲话

方文开主持

期刊主编与中青年学者座谈会现场

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管理处
校内备案号:JW备170154

地址:江苏省无锡市蠡湖大道1800号

邮编:214122

联系电话:0510-85911645

服务邮箱:wgyxy@jiangnan.edu.cn

  • 学院微信

  • 微信订阅号